近日,一股“反内卷”浪潮席卷中国企业。海尔、大疆、美的等行业巨头相继推出强制下班、严控加班的新政,仿佛一夜之间,曾经以996为荣的“奋斗文化”被按下暂停键。员工不必再用健康换收入,但这股风潮的背后,却藏着更深层次的驱动力量。
以大疆为例,其深圳总部自2月底起实施“晚9点强制下班”,HR化身“清场员”,准时驱散员工。美的则更进一步,规定每日18点20分必须熄灯离岗,官方账号甚至调侃“老板催着关灯下班”。海尔也不甘落后,推行“强制双休”,周末食堂停运,加班需提前一周审批,且每日加班不得超3小时。这些举措看似温情,实则另有隐情。
真相指向欧盟一项新规。该条例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将“过度加班”与“限制行动自由”并列,若生产环节超时,哪怕仅超1分钟,相关商品将被欧盟拒之门外,甚至整柜货物面临扣押风险。对于美的、海尔等出口占比超高的企业而言,欧洲市场至关重要。据统计,大疆海外收入占80%,北美与欧洲为其核心市场;美的与海尔也在海外营收前十榜单中名列前茅。一旦违规,巨额损失将难以承受。
欧盟统计局显示,2024年中国占欧盟进口总额的21.3%,是其最大进口来源地。新规不仅重塑供应链合规要求,也倒逼中国企业告别“低成本、高加班”的传统模式。国家层面,自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以来,“反内卷”已成政策主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将其纳入重点任务。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企业倚重劳动力成本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人周均工作48.6小时,远超德国的26.7小时,但北京最低工资仅约300欧元,不及德国的四分之一。然而,这种模式如今被欧盟新规掐住命门,企业不得不调整策略,以免丧失市场竞争力。
值得警惕的是,强制下班并非全然利好。部分企业可能借机规避加班费,工作量却未减少,员工只能自行消化压力。如何平衡合规与效率,仍待监管细化。
受影响最大的,或是家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内卷重灾区”。以光伏为例,中国占据全球80%以上产能,但2024年多家企业陷入亏损,过度加班未能挽回颓势。未来,这些行业需转向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而非单纯依赖人力堆砌。
从996抗议到猝死事件,再到如今的政策与市场双重压力,“反内卷”已成不可逆的趋势。当全球化规则重塑,超时劳动从红利变为负担,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迎来深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