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再度谈及格力的造车计划,引发了不少关注。她的一句“格力汽车一直在进行当中”让人眼前一亮,但紧接着的表态却颇有深意——“我们不做小轿车,而是聚焦环卫车、重卡、工程车、公交车”。这番话不仅回应了外界对格力造车方向的疑问,也勾勒出董明珠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那么,格力为何选择了这条“非主流”的造车路?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逻辑和野心?
不做家用车,格力的“战略选择”有何玄机?
提到造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特斯拉、蔚来这样的家用电动车巨头。然而,董明珠却明确表示,格力不会涉足小轿车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商用车领域,比如环卫车、重卡和公交车。她强调,这不是“放弃”,而是“战略选择”。这话乍听有点“凡尔赛”,但细想不无道理。
家用车市场如今已是红海一片。特斯拉靠技术创新站稳脚跟,比亚迪凭性价比杀出重围,新势力们则在智能化上疯狂内卷。格力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玩家,如果贸然挤进这个赛道,不仅要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激烈的价格战,还得从零开始建立品牌认知度,风险不可谓不大。
反观商用车领域,虽然不像家用车那样自带流量,但需求却实打实存在。城市化的推进让环卫车、公交车成为刚需,基建热潮又拉动了重卡和工程车的需求。更关键的是,这个市场竞争相对没那么白热化,技术门槛和利润空间也更有可操作性。董明珠显然是算了一笔账:与其在拥挤的家用车市场“硬碰硬”,不如找准细分领域,稳扎稳打。
从银隆到格力钛,九年造车路有多坎坷?
格力与造车的渊源,得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格力电器曾计划斥资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正式跨界造车。然而,这笔交易却因董事会反对胎死腹中。不甘心的董明珠选择以个人身份入股银隆,持股10%,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新能源的看好。
时间快进到2021年,格力电器通过司法拍卖以18.28亿元拿下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份,加上董明珠委托的17.46%表决权,格力最终控制了银隆47.93%的权益,银隆也正式成为格力的控股子公司。2023年,银隆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彻底打上了格力的烙印。
这九年的造车路,董明珠走得并不轻松。银隆早年因扩张过快陷入债务危机,甚至被曝出产品质量问题,董明珠的个人投资一度被外界唱衰。但她始终坚信,新能源是未来的风口。正如她在2019年所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汽车行业没有话语权。我觉得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产品贡献社会才有价值。”如今,格力钛的商用车业务逐渐步入正轨,似乎在为她的坚持正名。
格力的新能源棋局:空调之外的第二曲线?
董明珠在采访中提到,格力的主业是空调暖通,但随着主业的成熟,延伸出新能源车等附属产业。这种“主业+延伸”的逻辑,其实是格力近年来多元化战略的缩影。
空调市场虽然仍是格力的现金牛,但增长天花板已现。根据行业数据,中国家用空调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日趋激烈。格力要想保持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新能源车,尤其是商用车领域,不仅契合国家“碳中和”的政策方向,还能与格力的技术积累形成协同——比如电池技术、电机控制,都与空调的压缩机、电控系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更重要的是,商用车市场的客户多为政府和企业,订单稳定且利润可观。假设格力能在环卫车或公交车领域拿下几个大单,不仅能带来可观的营收,还能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未来进一步扩张打下基础。
董明珠的造车梦能走多远?
不可否认,格力造车仍有不少挑战。商用车虽然竞争较小,但技术迭代和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并不低。格力钛的前身银隆曾因钛酸锂电池续航短板饱受诟病,如今是否能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仍是未知数。此外,格力作为一个家电品牌,如何在汽车行业建立专业口碑,也需要时间检验。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董明珠的坚持或许正是格力的机会。她对新能源的信念,加上格力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资金实力,的确有可能在商用车领域闯出一片天。正如她所说:“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这份自信,或许正是格力造车故事的看点所在。
格力造车不走寻常路,董明珠的选择既有战略考量,也有个人情怀。从空调巨头到新能源玩家,格力正在试图书写自己的“第二曲线”。这条路能否走通?未来是成为商用车市场的黑马,还是重蹈银隆早年的覆辙?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