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电圈不太平静。美的“18点20强制下班”的话题冲上热搜,海尔、海信接连抛出并购大动作,整个行业似乎都在存量竞争的压力下加速洗牌。作为国内家电“一哥”,美的不仅在工作方式上大刀阔斧,连业务战略也在全面“瘦身”。这波操作究竟是“躺平”还是另有图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电巨头们的转型新故事。
“不加班”成热词,美的要革自己的命?
先说说美的这场“精简革命”。今年初,美的董事长方洪波签发了一份《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直接抛出“六条禁令”:严禁形式主义加班、下班开会,甚至连PPT都被列入“黑名单”。最近,“18点20强制下班”的规定更是引发热议。网友调侃:“这是要让员工提前过上退休生活吗?”
但细看背后的逻辑,这显然不是“躺平”。方洪波在内部讲话中反复强调,美的已进入存量市场的新周期,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敢于认输、敢于放弃”,砍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表演式工作”。从年初的经营管理年会到如今的执行落地,美的精简信号贯穿始终:不以用户和业务为中心的工作,都得靠边站。
有意思的是,这波操作还被外界解读出国际化背景。有分析指出,欧盟新规对供应链合规性要求日益严格,连一个小零件都不能出错。美的提前推行“极简工作制”,或许是在为全球化竞争铺路,避免因过度加班引发合规风险。毕竟,海外市场已占美的营收40%以上,容不得半点闪失。
业务“瘦身”,To B成新战场
精简的不只是工作方式,还有业务版图。美的明确提出“关停并转非核心业务”,聚焦核心品类,同时加大To B领域的投入。方洪波曾坦言,小家电业务的盲目扩张曾让美的亏损2000多万,此后公司果断砍掉无规模效应的SKU,转而寻找“第二曲线”。
这条“第二曲线”指向哪里?答案是To B。2023年,美的To B业务表现抢眼: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29%;智能建筑科技收入259亿元,增长14%;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311亿元,增长12%。对比之下,传统家电业务的增长已明显放缓。方洪波甚至放话,要通过To B业务“穿越周期”,这背后是对西方百年企业经验的借鉴:产业升级是存活的关键。
与此同时,美的在海外市场持续加码。2024年上半年,海外营收达911亿元,同比增长13%,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遍地开花。相比之下,国内同行的情况却不太乐观:海尔智家今年后两季度增速跌至不足1%,海信白电甚至出现负增长。存量时代,内卷已成常态。
并购与转型,巨头们各显神通
美的忙着“瘦身”,其他家电巨头也没闲着。海信9月拿下科林电气34.94%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正式进军能源管理领域。海尔则接连收购新时达和汽车之家,前者是工业机器人龙头,后者布局汽车生态。这两家企业的动作显示,家电巨头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制造,而是试图通过并购拓展新赛道。
尤其是海尔,收购新时达后,成为继美的之后第二家拥有机器人业务的家电巨头。这不仅丰富了其To B版图,也为智能制造转型加了筹码。相比之下,美的的机器人业务已初具规模,2023年收入311亿元,稳坐行业前列。
裁员传闻再起,真“精简”到人头上?
业务和流程都精简了,人员会不会也跟着“动刀”?2022年,美的收缩非核心业务时,曾传出“裁员50%”的说法,方洪波随后辟谣称只是优化调整,核心业务人员未受影响。如今“强制下班”政策一出,类似猜测又冒了出来。不过,从目前来看,美的更倾向于通过效率提升而非大规模裁员来降本增效。
海信也曾因“裁员”传闻上头条,最终澄清为正常年终调整。存量竞争下,裁员虽是敏感话题,但家电巨头们似乎更愿意通过战略转型而非简单“砍人”来应对压力。
家电业的下一场硬仗
从美的“强制下班”到海尔、海信的并购扩张,家电巨头们正在用不同方式应对存量时代的挑战。美的选择“精简+出海”,试图以效率和国际化突围;海尔、海信则通过并购开辟新增长点。但无论路径如何,核心问题不变:如何在增长放缓的市场中找到新引擎?
家电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已成过去,存量竞争的残酷性正在显现。美的的“极简革命”能否跑赢周期?To B和海外市场会成为救命稻草吗?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回答。你觉得家电巨头们的转型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