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陇原,赤心昭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西南交通大学“耘梦天工”暑期实践队赴甘肃省秦安县王尹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以“模拟行军+专题课堂”为特色的沉浸式长征精神传承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实景体验中触摸历史脉动,汲取信仰伟力,感悟红色精神。
实景锤炼:丈量征途艰辛,砥砺奋进之志
在王尹镇中心小学,一条精心设计的“行军之路”在操场上铺开。蜿蜒的路线串联起起点与终点,其间设置了8处象征重重难关的“雪山”、“草地”、“天险”模拟点,特别布设的4处“抉择点” 更是模拟了当年红军面临的关键考验。场边陈列的工兵铲、奎宁片等十件战略物资,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勇气与智慧,每一次抉择都关乎队伍的存续。”实践队员们的讲解庄严而深情。六人组成的小分队,是对红军基层战斗单元协作精神的传承;投掷骰子决定的行进步伐,则隐喻着征途的未知性与挑战性。面对预设的“暴风雪”、“疟疾”等重重险情,孩子们必须学会像先辈一样思考,懂得“备豫不虞”的战略智慧。而“会师等待”与“终点十次挑战”的设计,则将红军将士“生死与共”的袍泽情谊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具象化。少年们凝神聆听,稚嫩的脸庞上,最初的兴奋与好奇逐渐沉淀为崇敬与沉思。
身心砥砺:直面重重挑战,感悟信仰伟力
在物资挑选环节,孩子们已展现出初具雏形的“战略意识”:“选奎宁片!就像红军过草地带草药抗病痛!”“工兵铲得带上,挖野菜、搭棚子都靠它,红军翻雪山时就靠这些!”热烈的讨论声中,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参与悄然共鸣。
模拟行军启动,“战情”瞬息万变。未备足保暖物资的队伍在“暴风雪”中步履维艰,仿佛重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与坚韧;因“粮秣短缺”被迫短暂后撤的队伍,让人不禁联想到先烈们为革命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触发“抉择点”的队伍虽遇挫折,却在队友“走得了二万五千里,就挺得过这道坎!”的坚定鼓励下,迅速擦干眼泪,重整旗鼓,这正是对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长征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当四支队伍最终突破重重考验胜利会师,操场上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久久不息——这既是胜利的喜悦,更是对伟大长征精神震撼人心的共鸣。
精神解码:回溯苦难辉煌,筑牢信仰之基
活动的高潮转入庄严肃穆的长征精神专题课堂。黑板上的长征时间轴(1934-1936)与蜿蜒路线图,将孩子们亲身体验的“征途”引向历史的纵深。耘梦天工实践队员结合模拟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深刻阐释:“如同大家在物资短缺后及时调整策略,红军在历史转折的遵义会议上,以自我革命精神拨正航向,确立正确路线,生动诠释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武器的磅礴力量!”
当屏幕播放红军战士身着单衣冒死踏雪前行、以皮带草根果腹充饥的影像时,孩子们的眼神由震撼转为凝重。方才模拟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在真实长征中面对“天上飞机轰炸,地下重兵围堵”的绝境下,显得如此渺小。课程尾声,实践队员总结道:“长征的胜利,核心在于红军同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信仰毫不动摇!是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意志,是‘一切为了同志’的深厚情谊,是‘哪怕只剩一人也要战斗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孩子们默默点头,清澈的目光中闪烁的坚定光芒,正是一颗颗饱含理想与信念的红色种子在破土萌发!
成效与展望:初心如炬照征程 青春接力续华章
这场身临其境、入脑入心的体验式教育,让秦安的孩子们完成了一场与八十多年前那段艰苦卓绝岁月的“深度对话”。他们在团结协作、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意志与思维,更深刻体悟到:“坚韧不拔”是镌刻在雪山草地上的红色品格,“团结互助”是用生命诠释的理想信念,“顾全大局”是跨越时空的价值遵循。
初心如炬,照亮前路;青春接力,强国有我。西南交通大学“耘梦天工”实践队将以此次甘肃秦安之行为新起点,持续探索形式创新、内容扎实、效果显著的沉浸式红色教育新模式,努力让伟大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照亮更多青少年踔厉奋发的“新征程”,激励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通讯员:西南交通大学 韩欣子 邢晓鹏 潘俊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