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家族谢幕:李兆基去世,李嘉诚被批,地产传奇如何走向黄昏?

时间:2025-03-19 来源:商经网 作者:

  近日,香港商界再传重磅消息:恒基兆业创始人、“四叔”李兆基于3月17日去世,享年97岁。与此同时,尚健在的“超人”李嘉诚却因拟将43个港口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遭到官媒点名批评。至此,香港四大家族——李氏、郭氏、郑氏、冯氏中,仅剩李嘉诚一人独撑场面。曾经,他们是“狮子山精神”的象征,缔造了香港的商业神话;如今,他们却在时代洪流中步履蹒跚。香港地产传奇,真的要画上句号了吗?

  一、李兆基的传奇一生:从“楼王”到“股王”的辉煌与遗憾

  李兆基的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符号。1928年,他出生于广东顺德一个商贾之家,6岁便跟随父亲学习金铺生意。1948年,20岁的他带着1000元只身闯荡香港,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过人的胆识,逐渐崭露头角。1963年,他与郭得胜、冯景禧联手创立新鸿基,开创了“分期付款”的地产销售模式,精准切中香港中下层市民的需求,三人因此声名鹊起。

  分道扬镳后,李兆基于1976年创立恒基兆业。他独辟蹊径,不走高价拍地路线,而是通过“换地权益书”和收购旧楼降低成本,再将五六层的老楼改建成二三十层的高楼。这种“旧楼重建”的打法,不仅利润丰厚,还为后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了雏形。1988年,恒基兆业上市,并逐步涉足能源、酒店等领域,到上世纪末已成长为横跨多行业的商业帝国。

  进入新世纪,李兆基从“楼王”转型“股王”,提出了“一元变八元”的投资理论。他先是在日本债券市场翻倍,又大举买入赴港上市的央企股票,如中国银行、平安保险等,狠赚一笔。然而,2008年金融海啸打断了他的“三关计划”,财富大幅缩水。即便如此,2018年他仍以2150亿港元身家重夺香港首富宝座,与李嘉诚的恩怨纠葛再成焦点。如今,“四叔”谢幕,留下的不仅是财富传奇,还有一句令人唏嘘的感慨:“我愿用99%的财富换30年青春。”

  二、李嘉诚的“港口交易”风波:190亿美元的争议与立场拷问

  就在李兆基去世之际,李嘉诚却因一笔228亿美元(约1649亿元人民币)的交易站上了风口浪尖。长江和记计划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43个全球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净赚190亿美元现金。这笔交易金额几乎相当于长和市值的翻版,堪称大手笔。然而,官媒《大公报》连发评论,直斥李嘉诚“无腰骨跪低”,质疑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

  为何反应如此激烈?这些港口不仅是商业资产,更是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交易若成,贝莱德将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跃升为世界第一港口运营商。而对中国来说,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六把钥匙”是“一带一路”的命脉,拱手让人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外交部也表态反对“经济胁迫和霸凌”。尽管长和辩称这只是“正常商业操作”,但在当前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这种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三、四大家族的兴衰逻辑:地产红利消退,科技浪潮缺席

  李兆基和李嘉诚的际遇,折射出香港四大家族的集体困境。他们崛起于殖民地时代的特殊土壤,靠地产、金融等传统行业积累了巨额财富。李嘉诚掌控电力、电信和零售,李兆基垄断燃气,郭氏和郑氏则深耕地产。这些“收租型”和“管道型”业务,曾是他们的印钞机——港灯每年为李嘉诚赚90亿港元,中华煤气2023年进账61亿港元。但如今,地产红利褪去,香港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四大家族的根基开始动摇。

  更致命的是,他们几乎错过了新能源、AI、半导体等科技浪潮。过度依赖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创新,让港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声。新世界发展2024财年暴亏200亿元,新鸿基因家族内斗元气大伤,恒基和长和虽仍有盈利,但增长乏力。正如李光耀所评:“李嘉诚靠垄断致富,却未创造一件改变世界的商品。”这种模式或许曾在特定时期风光无限,但如今已与时代脱节。

  四、新时代的拷问:财富与贡献的再定义

  四大家族的传奇,既是香港辉煌的注脚,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他们垄断民生领域,推高生活成本,却鲜有技术突破或产业升级的贡献。当地产经济走到尽头,香港需要的是创新驱动,而非“坐地收租”。李兆基的去世和李嘉诚的争议,不过是这一转型期的缩影。官媒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是对旧商业模式的宣判——财富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立场与贡献同样重要。

  五、结语:黄昏后的新篇章?

  从叱咤风云到步履蹒跚,香港四大家族的谢幕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进步的代价。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业传奇虽耀眼,却无法永远凌驾于社会变迁之上。香港的未来,需要新的力量接棒。你认为四大家族的落幕会给香港带来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