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华有线2024年亏7千万,2025年能否靠“服务领航”翻身?

时间:2025-03-12 来源:商经网 作者:

  近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华有线”)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23.14亿元,同比下滑4.92%;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7255万元,虽然仍是亏损,但相比2023年亏损1.72亿元,收窄幅度高达52%。这份成绩单,既透露出传统有线电视行业的艰难处境,也让人对歌华有线未来的转型计划多了几分期待。那么,2024年的歌华有线经历了什么?2025年的“服务领航”战略又能否成为它的救命稻草?

  2024年:营收下滑,亏损收窄的“苦中作乐”

  先来看看这份快报的核心数字。2024年,歌华有线的营业收入23.14亿元,较2023年的24.34亿元减少了1.2亿元,降幅不算小。而归属股东的净利润虽然还是负值,但从去年的-1.72亿元改善到-7255万元,亏损减少了近1亿元,幅度达52%。这意味着,尽管日子不好过,歌华有线至少在“止血”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细究原因,情况并不乐观。公告指出,营收下滑主要来自有线电视基础收视费、频道收转收入和广告业务的下降。这不难理解:随着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崛起和5G网络的普及,传统有线电视的用户群体正在加速流失。谁还愿意守着电视机看固定频道,而不是刷手机上的短视频呢?行业下行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夹击,让歌华有线的传统业务雪上加霜。

  更糟的是,扣非净利润的变化还受到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和联营企业业绩下滑的拖累。简单来说,公司不仅赚得少了,连手里的资产和投资回报都在缩水。总资产虽小幅增长0.81%至160.33亿元,但股东权益却下降0.93%至127.08亿元,每股净资产也从9.22元跌至9.13元。这样的财务表现,显然难以让投资者拍手叫好。

  传统有线电视的困境:歌华有线只是缩影?

  歌华有线的2024年,其实是整个有线电视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过去,有线电视靠着政策红利和内容垄断,稳坐家庭娱乐的“C位”。但如今,OTT(互联网电视)、IPTV(网络协议电视)以及各种流媒体平台早已抢走了观众的眼球。根据行业数据,中国有线电视用户近年来持续减少,2023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跌破2亿户,付费率也在下降。

  对于歌华有线来说,北京市场的特殊性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作为首都的广电服务商,它肩负着文化传播和应急广播的重任,但在市场化竞争中,这种“身份”反而成了包袱。面对宽带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内容业务的互联网巨头,歌华有线的主业优势逐渐被稀释。2024年的营收下滑,正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体现。

  2025年的“服务领航”:翻盘的机会来了?

  面对困境,歌华有线显然不打算坐以待毙。在2025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司提出了明确的转型方向:全力保住有线电视、宽带和广电5G的市场指标,同时加速布局国家文化大数据和北京应急广播项目。更重要的是,公司喊出了“服务领航”战略,计划通过优化服务、创新模式,做强媒资业务和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政企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套组合拳听起来挺有气势。广电5G是近年来的热点,歌华有线如果能借此拓展用户群,或许能弥补传统业务的下滑。而政企业务,比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至于“服务领航”,则是希望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比如优化宽带速度、丰富内容供给,来挽回流失的客户。

  此外,歌华有线还公布了2025年的估值提升计划,目标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收入增长和竞争力提升。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流行的产业升级概念——从传统的“卖服务”转向“卖技术”和“卖生态”。如果执行到位,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转型路上的风险与看点

  话虽如此,歌华有线的转型之路并不平坦。首先,广电5G的推进需要巨额投入,且要面对三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歌华有线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能否跟得上?其次,政企业务虽然前景可期,但开拓新客户和建立口碑需要时间,短期内恐怕难以扭转颓势。最关键的是,用户习惯的改变不可逆,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关注有线电视,是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不过,歌华有线也有自己的底牌。作为北京市场的“地头蛇”,它在政策支持和本地资源上仍有优势。如果能把应急广播、文化大数据这些“硬任务”做好,或许能打开新的局面。

  2024年的歌华有线,虽然还在亏损,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它“求生”的努力。2025年的“服务领航”战略,能否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招?在互联网和5G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有线电视的未来在哪里?或许,歌华有线的故事,能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