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新一线酒店吹风机市场:20万级的“标配”生意
根据奥维云网(AVC)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一线及新一线19城的3-5星级连锁酒店新开业项目规模达到20.22万间,其中吹风机作为酒店客房的“标配”硬件,市场规模紧随其后,录得20.13万间。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家电,实则折射出酒店行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态势,以及消费升级下的新风向。
吹风机虽小,却是酒店体验的细节之一。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回暖和中产阶级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酒店不再满足于提供“能用就好”的基础设备,而是将目光投向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升级。这不仅是一场硬件竞赛,更关乎品牌差异化与用户口碑的博弈。
品牌争霸:科勒领跑,集中度高企
在2024年上半年的吹风机配套市场中,100个品牌同台竞技,但市场份额高度集中。TOP5品牌瓜分了67%的市场,其中科勒(cetis)以32.2%的占比稳坐头把交椅,泊为(Bowei)和徕芬(Laifen)紧随其后。这种“强者恒强”的格局并不意外——酒店采购偏好知名度高、供应链稳定的品牌,而中小玩家则在夹缝中求生。
从酒店档次看,品牌选择呈现明显分化。高档酒店(5星级为主)更青睐戴森、徕芬和cetis,合计占55.7%,高端用户对吹风机的性能和品牌调性要求更高;中高档酒店(4星级为主)则钟情泊为、徕芬和戴森,份额合计40.3%,性价比与品质兼顾是关键;中档酒店(3星级为主)多选cetis、TONNEY和科瑞德,占比高达69.5%,成本控制仍是首要考量。这种分层趋势表明,吹风机市场已不再是“一刀切”的通用赛道,而是根据目标客群需求精细切割的战场。
中档酒店“爆发”,高档增速放缓
2024年上半年,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酒店新开业项目中,中档及中高档酒店成为主力军,配套吹风机的市场份额接近90%,同比增长4.8%。具体来看,中档酒店新开门店1119家,房间量9.95万间,同比分别激增52.5%和53.7%;中高档酒店新增639家门店,7.7万间客房,增长也达到38.3%和33%。相比之下,高档酒店虽新增144家门店(同比+15.2%),但房间量仅2.48万间,反而同比下滑2.4%。
这一数据背后,是国内酒店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中档酒店的快速扩张,迎合了消费下沉和“性价比”旅行的热潮,而高档酒店的谨慎布局,则可能与高端客群出境游回流缓慢有关。吹风机作为标配,其采购需求自然随酒店档次分布而波动,中档市场的崛起无疑为品牌提供了新增长点。
酒管集团的“吹风”偏好
头部酒管集团在吹风机市场同样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上半年,TOP10酒管集团(如华住、锦江、亚朵、洲际、首旅如家等)合计份额达68.3%。具体到品牌合作,华住偏爱cetis、TONNEY和徕芬,份额高达87.9%;锦江青睐cetis、瑞沃和飞利浦,占比72.5%;亚朵则选择泊为、徕芬和欧嘉,份额77.3%。这些集团的采购决策,往往基于长期供应链关系和品牌稳定性,但也透露出对智能化趋势的关注——如徕芬这样主打高性能的“新玩家”频频上榜。
智能吹风机:风口还是噱头?
随着酒店行业向智能化迈进,吹风机也搭上了这股东风。智能吹风机不仅能提供恒温护发、快速干发等功能,还能通过数据反馈优化用户体验,甚至成为酒店提升品牌形象的“加分项”。比如,部分高端酒店引入的戴森Supersonic,其超高风速和静音设计,已然成了吸引住客的卖点。
但机遇背后,挑战也不小。智能吹风机的成本高于传统产品,如何在利润与体验间平衡,是酒店采购的难题。对品牌商而言,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和品质稳定性成了突围的关键。消费者需求日益挑剔,低端产品逐渐失去吸引力,唯有持续迭代才能站稳脚跟。
小吹风机的“大生意”
从20万间的市场规模,到品牌分层与酒店档次的博弈,2024年的酒店吹风机市场看似小众,实则暗藏玄机。它不仅是酒店硬件升级的缩影,也是消费升级与行业复苏的晴雨表。中档酒店的崛起为市场注入活力,智能化的风口则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但在这个高度集中的赛道上,品牌如何在技术与成本间找到甜点,或许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下一场“风”,你看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