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凤凰网产经讯——近日,一代人童年回忆中的糖果品牌徐福记迎来重大转折:雀巢宣布全资收购其剩余40%股份,这家陪伴80、90后长大的“老熟人”正式成为“洋牌子”。从酥糖的颗粒感、金币巧克力的富足感,到如今被网友吐槽的“三宗罪”,徐福记的甜蜜光环逐渐褪色。此次雀巢接手,能否让这个老品牌焕发新生?答案或许并不简单。
“三宗罪”缠身:从童年记忆到口碑滑坡
徐福记曾是无数人记忆中的“吃糖C位”。网友回忆,小时候的酥糖花生味浓郁,黑芝麻味清香不腻,金币巧克力更是过年时的“小确幸”。然而,如今的徐福记却因包装、口味和品控问题频频翻车,被戏称为“三宗罪”。
首先是包装“玄学”。不少消费者发现,同一款果汁橡皮糖,有的袋子里装满十几颗,有的却只有一颗,空荡荡的包装让人怀疑是否“吃亏”。有曾在徐福记工厂打工的网友透露,半自动包装机偶尔失灵,导致糖果数量不均。其次是口味“抽象”。杏仁酥心糖被吐槽有甲醛味、汽油味,麻辣酥糖则从甜味骤变为“辣条体验”,让味蕾措手不及。最后是品控“翻车”。有网友在软糖中发现白色异物,官方解释为模具淀粉,却拒绝第三方检测,仅以赠品赔偿了事。这些问题让徐福记的口碑一落千丈。
内忧外患:健康风潮与西式糖果夹击
除了自身问题,外部环境也在挤压徐福记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低糖、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糖果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900亿元跌至2023年的850亿元。与此同时,低GI食品市场却快速崛起,预计2025年达150亿美元。另一方面,费列罗靠情人节营销、士力架凭“横扫饥饿”功能性标签强势突围,徐福记的传统糖果定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为应对挑战,徐福记尝试转型。一方面推出坚果礼盒、薯片、饼干等多元化产品,试图摆脱单一糖果形象;另一方面聚焦过年、婚礼场景,推高端喜糖和“撒糖中国行”活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网友投诉新品沙琪玛现虫子,投诉却石沉大海;结婚人数下降、春节礼盒偏好转向坚果等趋势,也让徐福记的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雀巢为何接盘?渠道与互补是关键
尽管徐福记风光不再,雀巢却对其青睐有加。早在2011年,雀巢就以17亿美元收购其60%股份,此次全资控股更显决心。原因何在?首先,徐福记的线下渠道优势不容小觑——3500家经销商、130万家终端门店,散装糖果市占率超30%,为雀巢渗透下沉市场提供了跳板。其次,产品互补潜力巨大,徐福记的散装糖果可与雀巢的脆脆鲨等形成中西结合的零食矩阵。最后,徐福记业绩依然亮眼,2024年营收达70亿元,连续四年高位增长,且创始人徐氏家族后代接班意愿不强,收购顺理成章。
“洋品牌+本土味”:融合还是水土不服?
雀巢的收购看似天作之合,但外资与本土品牌的融合从来不是坦途。雀巢曾在中国市场折戟冰爽茶,后又出售银鹭,证明其本土化能力并非无懈可击。徐福记若在口味、品控上失去本土特色,或因雀巢全球化战略调整而边缘化,恐难逃水土不服的命运。网友担忧的“传统味道改变”并非杞人忧天。
从童年甜蜜到如今争议,徐福记的起伏折射出中国糖果市场的变迁。雀巢的强势入主,既是机遇也是考验。是重现昔日辉煌,还是沦为外资棋盘上的弃子?答案只能交给时间。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最希望的,是打开包装时,仍能找回那份熟悉的甜味。你怎么看徐福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