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春天不是脱棉袄的季节,而是穿上新样衣、忙着设计生产的日子。这个被誉为“棉袄小镇”的地方,全年围绕棉袄转动:春季研发新款,夏季集中出货,秋冬加班补单。2024年,这里生产了3500万件棉袄,占全国七成份额,产值突破10亿元,不仅温暖了无数人,也点燃了小镇的经济活力。小小棉袄,如何撑起一个产业,又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从家庭作坊到全国七成:棉袄小镇的“针线人生”
侯营镇的棉袄产业,起源于零散的家庭作坊。十几年来,它从一针一线的小打小闹,成长为规范厂房林立的规模化产业。如今,全镇130多家加工厂里,绗缝机轰鸣,工人们忙着锁边、缝纫,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负责人任凤云笑着说:“天暖了,别人脱棉袄,我们忙着试新款。”2024年,这里的棉袄产量高达3500万件,带动6000多人就近就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棉袄”生产基地。
对侯营人来说,棉袄不仅是产品,更是生活方式。35岁的村民任丽平在家加工棉袄,每月能赚四五千元。她说:“一边缝袄,一边带娃,既顾家又有收入。”从充棉到打包,近10道工序分工明确,年轻人缝纫,老年人剪线,孕妇和残疾人也能接活回家做。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让小镇居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的小目标。
二、走出“内卷”泥潭:品牌化破局重塑竞争力
然而,侯营的棉袄路并非一路坦途。58岁的销售商张中山回忆,早年各家都做同款红色碎花棉袄,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十几块钱一件都卖过”。这种低端内卷,不仅利润微薄,还让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6年。当地政府出手引导,鼓励加工厂打造自主品牌,告别无序竞争。在服装批发市场,专门开辟了3条“棉袄街”,配上引导牌和宣传板,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品牌意识觉醒后,侯营人开始在设计上动脑筋。孙文刚的加工厂如今拥有20多款经典棉袄,每年推出10余个新品。他发现,老年人喜欢鲜艳色调,年轻人偏爱国风元素,“主动求变才能抓住市场”。2024年,他的60人小厂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还出了几款“爆款”。
如今,侯营棉袄的花色超过百种,从防风型到超轻型一应俱全,码数最大到6XL。产品不仅畅销东北三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小棉袄有了“大舞台”,竞争力大幅提升。
三、电商+直播加持:棉袄从“保暖”到“时尚”的转身
产业的升级不止于生产端。东昌府区农村电商产业园里,主播们正忙着吆喝:“这款国风棉服,几十块钱就能带回家!”运营负责人朱瑞娜透露,棉袄如今不仅是保暖神器,还成了居家服和演出服的热门选择。2024年,电商平台日均销售额达10万元,不少农家妇女也加入直播大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侯营镇还玩起了“花样营销”。去年举办的棉袄模特大赛中,50多名员工和村民穿上自产棉袄走秀,视频刷爆网络,网友直呼“洋气又带劲”。镇长贾仲健透露,今年还将推出棉服AI设计大赛,通过赛事和展会串联产业链资源,推动棉袄从“土味”走向“潮流”。
四、未来可期:小棉袄撬动大振兴
侯营的棉袄故事,不只是经济账,更有民生情。小镇党委副书记马晓莉介绍,当地已与山东女子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计划丰富设计元素,延伸童装、宠物装等新品类。这种“产业+教育”的模式,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2024年,棉袄产业产值超10亿元,群众腰包鼓了,乡村面貌活了。
从内卷到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侯营用一件件棉袄织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未来,它能否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甚至成为“中国棉袄”的代名词?或许,这正是小镇下一阶段的命题。
结语
侯营镇的棉袄,既温暖了身体,也点亮了生活。小产业有大能量,小棉袄藏着大梦想。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路上,侯营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传统产业也能焕发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