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芯片对华出口暴跌31.8%:中国自给崛起,韩国如何接招?

时间:2025-03-19 来源:商经网 作者:

  近日,韩国《朝鲜日报》抛出一则重磅消息:2024年2月,韩国对中国大陆的芯片出口规模同比骤降31.8%,比1月份22.5%的跌幅还要夸张。曾经,中国是韩国半导体最大的“金主”,2020年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出口占比高达61.6%;而到2024年底,这个数字已滑落到51.7%。与此同时,韩国对越南和美国的芯片出口却逆势增长,分别占总额的35.6%和26.5%。这背后,是中国半导体自给能力的崛起,还是韩国芯片产业的隐忧?让我们一探究竟。

  中国“撤单”真相:自给率飙升,韩国失宠

  韩国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半导体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是主因。过去,中国市场对韩国芯片的依赖几乎是刚需,尤其是存储芯片领域,三星和SK海力士曾是“香饽饽”。但如今,情况变了。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2024年韩国对中国大陆的芯片出口占比从40.2%跌至33.3%,对香港的出口也从20.9%降到18.4%。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去依赖化”的结果。

  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从2014年的14%稳步攀升至2023年的23%,预计到2027年将接近27%(数据来源:TechInsights)。这背后,是中国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手笔投入。“十四五”规划、“芯片大基金”等战略砸下真金白银,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5%,远超韩国同行的5%。结果呢?技术差距迅速缩小。根据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的最新报告,在高集成度存储芯片、低功耗AI芯片、功率半导体和下一代传感技术四大领域,中国已全面超越韩国。比如,高集成度存储芯片技术,中国得分94.1%,韩国仅90.9%;功率半导体,中国79.8%,韩国67.5%。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造”,还能“造得好”。

  再加上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智能汽车、AI等新兴产业的爆发为国产芯片提供了用武之地。相比之下,韩国高度依赖出口,一旦“大客户”转向自产,冲击可想而知。

  韩国芯片的“内忧外患”:人才流失成致命伤

  如果说中国崛起是“外患”,那韩国自身的困境就是“内忧”。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危机。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老龄化,韩国半导体行业面临严重的工程师短缺。更糟的是,现有人才还在加速外流。据业内消息,长鑫存储35%的工程师来自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的骨干都被高薪挖走。为什么?中国企业不仅开出优厚待遇,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施展空间,而韩国本土企业却因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难以匹配这些条件。

  技术层面,韩国虽然仍是存储芯片领域的全球霸主,但优势正在被侵蚀。过去,它靠DRAM和NAND闪存称霸市场,但如今中国厂商如长鑫存储、长江存储已能量产高性能存储芯片,直接威胁韩国的核心竞争力。加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间接波及韩国供应链,韩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340亿救市,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颓势,韩国政府坐不住了。2025年3月5日,路透社报道,韩国将设立一项340亿美元的政策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汽车等关键产业。这笔钱将用于补贴企业研发、扩产,甚至可能直接注入三星和SK海力士这样的巨头。同时,政府还计划提高资深工程师的福利待遇,试图留住人才,防止进一步流向中国。

  但这剂“强心针”真能救命吗?短期看,资金注入或许能缓解企业压力,稳住阵脚。可长期来看,韩国的问题不仅是钱,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脆弱性。相比中国从材料到设备的系统性布局,韩国更像是个“单打冠军”,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抗风险能力就显得不足。更何况,340亿美元在全球半导体军备竞赛中不算多——美国《芯片法案》砸了520亿美元,中国大基金三期规模超2000亿元。韩国要想翻身,恐怕还得拿出更多真本事。

  半导体江湖的新格局

  韩国芯片对华出口的暴跌,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不再是单纯的“买家”,而是正在成为“玩家”,甚至可能是“规则制定者”。对韩国来说,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收入减少,更可能是战略地位的动摇。而对中国而言,半导体自主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底线。

  未来,韩国半导体还能守住多少江山?或许,三星和SK海力士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是继续硬拼中国,还是转型寻找新蓝海?至于中国,27%的自给率只是起点,离“完全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61.6%到51.7%,韩国芯片在中国的失势来得太快。背后,是中国自给能力的崛起,也是韩国自身困境的显现。34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能否奏效?韩国半导体还有翻盘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