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要放大招:千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2029年盈利可期?

时间:2025-03-13 来源:商经网 作者:

  最近,中国自动驾驶圈又传来重磅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动驾驶明星企业小马智行(Pony.ai)计划在2025年大幅扩充其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从目前的300多辆一口气增加到1000多辆,未来三年甚至要冲击万辆大关。更劲爆的是,他们喊出了2029年前实现整体盈利的目标。这家刚在纳斯达克敲钟的公司,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波操作背后的逻辑。

  从300到1000.再到10000:规模化是自动驾驶的生死线?

  小马智行的野心不小。CEO彭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一线城市已经部署了300多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主打“完全无人驾驶”服务。去年,他们已经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但彭军坦言:“光有技术还不够,规模化才是接下来的硬仗。”今年,他们计划直接把车队规模翻三倍多,达到1000辆以上,而未来三年的目标更是直指1万辆。

  为什么要这么拼?答案其实不复杂。自动驾驶出租车这门生意,本质上是个“规模经济”的游戏。车少了,运营成本高,摊薄不下来,单车盈利就是空谈;车多了,单位成本下降,利润空间才能打开。彭军提到,他们已经和北汽集团、广汽集团以及丰田汽车达成合作,今年会推出三款面向大众市场的车型,单车造价压缩到27万元左右(约4万美元)。这价格听起来确实有点“卷”,但也正是这种成本控制,让小马智行敢喊出“2025-2026年单车盈亏平衡”的底气。

  盈利时间表定了,但真能跑通吗?

  按照彭军的说法,小马智行的盈利路径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新车型将在今年年中上市,靠着生产规模扩大和成本下降,单车有望在2025-2026年实现收支平衡。至于整个公司扭亏为盈,他给出的时间点是2029年之前。当然,这个时间表能不能兑现,还得看几大变量:一是产能爬坡的速度,二是监管政策的放开程度,三是技术的稳定性。

  自动驾驶这行,技术从来不是唯一难题。国内的监管环境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友好,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已经开放了不少测试道路,但要真到全国铺开商用,还得看各地政策能不能跟上。小马智行显然也明白这点,彭军强调:“中国一线城市的市场体量足够大,能支撑我们把规模做起来。”言下之意,他们暂时不急着“出海”,而是想先把国内这块大蛋糕吃透。

  不走寻常路:拒绝小市场,聚焦大棋局

  说到“出海”,不少中国自动驾驶公司都盯着海外市场,毕竟欧美日韩的自动驾驶需求也不小。但彭军却泼了盆冷水:“国际市场规模偏小,监管还更复杂,现在不是时候。”这话听着挺有意思。相比之下,小马智行选择深耕中国,尤其是那些人口密集、出行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打法,既能快速积累数据和经验,又能最大化商业回报。

  更关键的是,小马智行不想让自动驾驶出租车停留在“尝鲜”阶段。彭军放话:“我们的目标不是做试验品,而是要让它成为一种真正的出行方式。”这话听着挺燃,意思也很明确——他们要革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命,彻底改变城市交通的格局。

  现金流健康,短期不差钱

  资金问题一直是自动驾驶企业的“命门”,毕竟烧钱是常态。不过小马智行似乎底气十足。去年11月,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IPO加私募配售一共拿下4.52亿美元现金。彭军表示,公司目前现金流“非常健康”,短期内完全没有融资压力。这点确实挺硬核,毕竟很多同行还在为下一轮融资发愁,而小马智行已经能靠自己的造血能力撑一段时间了。

  自动驾驶的下半场:从技术比拼到商业落地

  小马智行的这波动作,其实也反映了自动驾驶行业的趋势——从前几年的技术竞赛,逐渐转向商业落地的硬仗。技术上,小马智行已经走在前列,完全无人驾驶的服务在北京、上海等地跑得有声有色;商业上,他们通过低成本车型和规模化运营,试图抢占先机。但风险也不少,比如大规模上路后,安全性和可靠性会不会打折扣?一旦出事,舆论和监管会不会踩刹车?

  总的来说,小马智行这次的计划既有雄心又有章法。1000辆车只是起点,1万辆车是中期目标,2029年盈利则是终极考验。如果真能跑通这条路,他们不仅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还可能给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树个标杆。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