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2024年财报陆续揭晓,国产运动鞋服品牌的年度表现引发热议。361度营收首次迈过百亿门槛,特步净利润劲增20%刷新纪录,安踏携手亚玛芬打造千亿体育帝国,而李宁却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答卷,令人唏嘘。
细看李宁的成绩单,2024年营收小幅攀升3.9%,达到286.76亿元,其中电商渠道增长10%成为亮点,但直营业务却略有萎缩,净利润则下滑5.5%至30.13亿元。与此同时,二级市场反应迅速,3月28日李宁港股股价开盘即跌,短短三分钟跌幅超4%,最新市值仅剩413亿港元,较2021年巅峰时期的2800亿港元缩水超八成。放眼四大国产品牌,市值回调已是普遍现象,但李宁的跌幅尤为显著。
回想几年前,李宁凭借国潮风尚与创新设计强势崛起。2021年,公司营收226亿元,净利润高达40亿元,被誉为国货标杆。然而,这股热潮未能持久,业绩随后滑坡。业内人士指出,国潮虽助推了品牌转型,却也埋下隐忧。频繁调整品牌定位、Logo与口号,让消费者对李宁的印象变得模糊,难以形成如耐克“Just Do It”般深入人心的符号。
相比之下,安踏通过多品牌战略清晰划分市场,特步与361度则在专业领域持续发力。而李宁坚持的“单品牌、多品类”路线,似乎并未触及增长天花板,却因战略摇摆错失先机。2012年的库存危机便是一例——新品提价、渠道调整引发市场反弹,三四线城市的竞争力随之削弱。如今,子品牌如“中国李宁”“李宁1990”等虽主打高端,却因设计争议与附加值不足,被消费者贴上“贵而不值”的标签。
面对行业新趋势,李宁的短板更加凸显。运动鞋服的专业属性愈发重要,尤其在鞋类科技上,研发投入不足让李宁难与对手抗衡。安踏的“氮科技”、匹克的“态极”不断推陈出新,而李宁的“䨻科技”虽有亮点,却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服装方面,李宁也因功能性开发滞后,在专业场景中频频失分。
不过,变革的脚步已在迈开。2024年,李宁明确“专业运动”为核心方向,压缩时尚产品占比,鞋类收入重回增长轨道。同时,新一代“超䨻”科技亮相,能量回归率达89%,试图在跑步与篮球品类扳回一城。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们也在加速布局:安踏深耕户外与国际化,361度扎根下沉市场,特步则借索康尼拓展高端跑鞋版图。
在万亿体育市场中,群雄逐鹿的局面远未落幕。技术、渠道与品牌力的综合较量,将决定谁能笑到最后。